|
心電監護儀,監護設備智能之路心血管疾病一直是人類健康的一大殺手。據統計,目前全國心血管病患者約有2.9億,且患病率仍處于持續上升階段。據《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(2018年)》顯示,每年有超過350萬人死于各類心血管病,占總死亡41%,居我國疾病死亡首位。而2016年心血管病致死率仍居首位,高于腫瘤及其他疾病,農村心血管病死亡率為309.33/10萬,約占全部死因的45.50%;城市心血管病死亡率為265.11/10萬,約占全部死因的43.16%。 以心律失常為例,它是心血管類疾病中常見的一組疾病,可突然發作導致猝死,也可持續累及心臟而致心力衰竭;“心電監護儀”無論是對擔心心臟健康的用戶,或是心臟疾病患者,都有不小的意義。 心電監測領域經過多年發展,心電圖、動態心電監測、心電監護儀等設備已成為醫院的常規設備。隨著人工智能、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,心電監護愈加成熟,實時監測、可持續監測、預警提醒等功能更加完善。 監護儀上的呼吸是依靠心電圖的電極片來感知胸廓的阻抗變化,顯示呼吸的波形和數據。左下和右上的電極片是呼吸感應電極片,所以這粘貼部位很重要,應盡量將2個電極片對角安放,以便獲取最佳呼吸波。 因為心房除極是的P波,在二導聯最標準,所以Ⅱ導聯心電圖波形最明顯,正常人心臟電生理活動的來源點為竇房結產生生理性的沖動,稱之為竇性心律。一般在心電圖上表現為p波,而p波一般在Ⅱ導聯表現最為明顯并且在Ⅱ導聯為直立,而根據P波可以診斷是否竇性心律,所以選擇Ⅱ是導聯。 為了密切觀察病情變化保證病人安全,毫無疑問監護儀的報警功能不能關閉;但是遇上既往患有高血壓的病人,基礎血壓本就高于正常值,術后回病房上了心電監護,持續不斷的報警音不僅會給病人和家屬造成過度的擔憂,還會影響術后休息與恢復;實施精細化護理干預可以降低心電監護儀誤報警率,依據臨床經驗,不同的病人不同的范圍,設置相對應的參數報警值范圍,如果報警限值得設置不正確,就會導致誤報警,這樣監護儀就失去了監護的意義。 監護儀是一種自動化智能化的監測儀器,它的應用對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無疑具有很重要的臨床價值。但各種參數的測量都有其自身的不可克服的缺陷,因此,盡管它智能化程度不斷提高,但它絕不能代替人,它的結果還需要由醫護人員進行分析判斷和正確處理,對于使用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和現象,要結合其特點加以正確認識,對測量結果要正確評判。醫護人員細致地了解監護儀的性能,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醫療安全和醫療質量,有利于治療效果評價及治療方案調整,更好地服務患者。 |